近年来,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坚持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,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“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”的活化利用发展新模式,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、街区、建筑和传统村落等系列保护工作,基本构建起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。
政府牵头,强化保护主体责任落实。健全“政府牵头、专家参与、村民受益、社会协作”保护机制,成立以州、市(县)、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,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加强协调、统筹运作、指导、考评、管理等工作,建立定期例会、协调、调度等工作机制,织密保护网络,形成工作合力。坚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原则,深入挖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保护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屯田戍边“活化石”保安古城、郭么日古堡及热贡艺术古村落吾屯等古建筑、古遗址,抢救式保护本土文化,使古村落、古文化与新农村、新生活和谐共融、相得益彰。
规划引领,完善文化保护发展体系。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,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,突出保护的重点,进行针对性设计,将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、审批、实施纳入规范化轨道。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、人文历史资源,编制《黄南州城镇风貌规划导则》《同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》和全州262个行政村、30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。编制完成《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规划》和同仁、尖扎两个片区详规,扎实推进总投资1.5亿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项目建设。积极挖掘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产业培育项目,发展热贡艺术品加工、民族特色用品生产、乡村旅游等产业,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增收相得益彰。
政策支持,有力保障保护工作推进。制定《黄南州传统村落管理暂行办法》《同仁市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办法》等政策措施,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方案制定、审核、资金拨付程序的管控力度。对全州200余名涉及传统村落保护的乡村级领导干部和传统工匠、民间艺人开展培训,组织100余名负责人赴先进地区观摩交流,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后期管理能力和乡村管理水平。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,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,相继建成热贡画院、龙树画苑、民族宫等,唐卡特色小镇正在稳步建设中,使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了城乡建设之中。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知识、防汛防火能力提升、安全生产管理等培训工作。
建管并举,注重传统建筑内外兼修。建立保护警示和退出机制,制定州、市县级评价标准,对名城、名村开展评审认定,全面普查并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。加强传统建筑和民居保护,统一悬挂保护标志,按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,坚决防止就地拆除,盲目改造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等破坏行为,完成37个州级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,传统村落数字展示馆建设稳步推进。对热贡建筑技艺传承,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、方法、步骤,建立了测绘、建档等各环节的完整制度。开辟政府、企业、集体、个人等多种融资渠道,采取群众自筹、政府适当补助、专家技术指导、住户自我管理的模式,使居民自愿参与到传统建筑开发利用中,累计整合各类资金7.74亿元。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